千里寻房 发表于 2021-3-13 00:00:00

蹭流量的无良自媒体,到底还要毁掉多少草根



“未来,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成名。”
这是20世纪著名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一句预言。
程运付,人称“拉面哥”,本是一名普通的山东临沂费县梁邱镇马蹄河村村民,在疯狂的流量造神攻势下,就像坐火箭一样,一下子就火上了天。


然而,迅速蹿红并没有给程运付带来想要的幸福,反倒是不堪其扰的他选择了逃避。
1
他的走红,还要从今年的2月份说起。
一位记录山东农村赶大集场景的短视频博主,无意中拍到了拉面哥的小摊。
视频里,拉面哥娴熟地扯着面,一脸朴实憨厚的笑。


一大碗份量扎实的拉面,他只卖3元钱。


谈到为什么一碗面只卖3块钱,拉面哥说:
“老百姓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我涨价,老百姓就舍不得吃了。”


正是这朴实的话语、良心的价格、诚信的经营,让他火遍大江南北,连官媒都对他赞誉有加,也让“拉面哥”成了今年三月的爆款。


走红后,一向名不见经传的梁邱小镇,像拉面锅中的水,沸腾起来。


为了蹭他的流量,无数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一齐涌入了拉面哥所在的小村庄。
镇上所有旅馆一夜爆满,只要退了房间,再订就订不上了。


“拉面哥”每次出摊儿都有数百人围拍,甚至有人围堵在家门口,就连元宵节他家里也全是人。


面对每天赶来直播、蹭热度的网红,一开始,拉面哥很欢迎他们。
这段时间也暂停赶集了,而是专心致志在门前出摊,接待全国各地赶来的朋友,尽一下地主之谊。


拉面哥和他所在的费县梁邱镇马蹄河村村民,修建免费临时停车场、免费提供水果茶水,好吃好喝好招待各路宾朋。
然而,事情的发展很快让人感觉不太对味儿了。
拉面哥的面摊,渐渐变成了群魔乱舞的“舞台”,画风也变得辣眼睛起来了。


有来求关注的孙悟空和武大郎。


有人打征婚广告。


有人从大衣哥那里学唱不成,又来拜拉面哥为师。


▲图源:全球松子
还有人穿着红色字体的“拉面哥,我来了”的衣服,见到拉面哥就下跪:




有两个女人身穿着大棉袄,直接就在拉面哥家门外扭起了秧歌。
还大声呼喊着:“拉面哥,爱你!”等应援的话语。




为了更加博眼球,这两个女人竟然在拉面哥家表演起了互殴。


更过分的还有卖身葬父,求一副棺材的。




这群网红如同蛆虫一般,贪婪地啃噬着他身上每一处能够生钱的地方。
对此,新华社怒批“大批自媒体运营者蹭热度、‘蹭流量’,其中部分人的手段甚至突破法律法规边界,侵害‘拉面哥’合法权利,严重影响其家人和村民的正常生活。”


报道称,“当下部分短视频平台为牟利纵容、默许账号运营方打着‘弘扬正能量’的幌子‘谁红就蹭谁’,手段极端、行为无序,导致违法侵权问题频发。”


重压之下,拉面哥崩溃了。
身体已经支撑不住近日来的压力。
而拉面哥和他的家人,更是被网红们的疯狂吓得不敢出门。


与拉面哥不堪重负而逃离流量形成鲜明对比的,就在离他出摊不远的地方。
那里还有一个拉面二哥。


他是拉面哥的老邻居,他叫刘忠奎,卖拉面也有20多年了,他的面四块钱一碗。
在拉面哥没走红之前,人家为了直播还注册了短视频账号,账号名字就叫“拉面哥666”。
在粉丝涨到一万多后,就不想拉面了,想靠直播赚钱谋生计。


但是试了一段时间,感觉还是靠拉面赚钱比较稳。
于是,他停播了一个月。
就在他停播的这段时间,他的老邻居拉面哥出人意料的红了。


没错儿,就是这么魔幻,与拉面哥近在咫尺一路追逐流量的人却没能登上风口,而拉面哥这样从来不接触网络的人却成了流量的宠儿。
2
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
事实上,这种逮着草根网红往死里蹭流量的事情,早就发生很多次了。
2011年,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大衣哥朱之文彻底捧火。


几年之后,热度散去,回了老家的朱之文,成为了村民们的提款机。网红们千里迢迢来到了他家,进门就直接将手机怼着朱之文脸拍。
甚至还有人要求直播他上厕所。


村民们也是不依不饶,甚至直接踹开了朱家大门,要求和朱之文合影。
但他不能生气,不能说一句拒绝的话。
否则就会被骂是耍大牌。


2015年,酷似马云的小男孩范小勤在网络上爆火。
两年后,来自河北的“世界华人第一催眠大师”刘老板,把范小勤接出了农村。
配保姆,吃大餐、住豪宅,全国各地的“走穴”,直播、商演。


可随着大马云的沉寂,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流量的范小勤,再也没有了任何的“商业价值”,被送回了农村老家。
但他的生活并未就此沉寂,村里的人将镜头对准了他。
曾经的追捧变成了调侃和奚落,他习惯性地伸手冲拍他的人要钱,可如今,再也没人买账了。


2019年时,一身破烂,身上满是污垢的流浪汉沈巍突然爆红。
仅仅是因为他经常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左传》等书籍。
因为饱读诗书,说起话来颇具文采,被冠以流浪大师称号火遍全网。


没想到一时之间,网红大军如约而至,都抢着来蹭热度。
与之前几位草根红人的经历一致,沈巍的住所被围得水泄不通,闹得他身心疲惫。
只得央求各位网红放他好好睡一觉。


作为草根红人,他们并不能从这些网红们的直播中谋取到一点点利益。
却被人们无限消费,成了网红经济下的受害者。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他们利用这些素人网红产生的流量效应,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身上的热度终究会散去,可生活却早已被彻底改变,一切无法重来。
素人网红的爆火,根本不在于他们本身有多独特,而在于流量选择了谁,而被成名15分钟后的代价,只能他们自己背。
而拉面哥正在重复他们走过的道路。
3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直播网红这样咬死不放到底有多少好处?
下面且看看2020年4月29日网红直播收入榜。


排名第一的网红一天就收入82万元,而直播拉面哥这样的草根红人,有些人一场直播下来赚的钱,拉面哥可能一年都赚不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如此低门槛又一本万利的暴利行业,谁不想进来捞一把?
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00亿元。


越吃香的行业,竞争越为激烈。
网红们谁能找到流量根源,谁就能成功变现,于是拉面哥们就成为了牺牲品。
彭佳佳拍摄拉面哥的视频成了爆款,播放量超过两亿,她账号的粉丝也从7万一跃超过80万。


▲图源抖音@萧县彭佳佳
飞速的走红,让这个还没毕业的小姑娘,成了主播们眼中的大神,她的标签也变成“拍红拉面哥”的人,各种广告邀约纷至沓来。
有很多主播,根本不是被拉面哥的精神所打动,只是想复制彭佳佳的成功。
有的网红只是在直播里喊了一句“我来到拉面哥门口了”。
粉丝数就从几百飞速涨到几千,这是他平时吃10盘辣椒都换不来的。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有流量的地方,就有金钱。
拉面哥家的门口,成了流量变现的舞台。


所以,他们才会把拉面哥当成“流量道具”,腆着脸肆意打扰别人的生活,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需求。
网红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但这些兴盛一时的网红效应却拥有大体一致的特征,颜值至上、猎奇心理、饥饿营销,所以才会引得吐槽无数。


各种“网红文化”平台不但没能引导人们趋良从雅,相反,平台运用精确的算法,来迎合大众心理中的“审丑”、“窥探”、“猎奇”、“宣泄”等浅层刺激中的恶趣味。
如果说直播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就应该有基本的行业底线。
可是,一边念叨着“3元一碗15年不涨价太感人了”、“老铁们支持正能量”,一边把镜头怼进拉面哥家的院里,曝光拉面哥的隐私,让我们看到一丝底线了吗?
为了自身利益严重干扰当事人生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反而沾沾自喜,让我们看到一丝底线了吗?
平台低门槛的准入,精准推送各种为搏眼球的无下限恶趣味的网红直播,让我们看到一丝底线了吗?


4
流量文化的本质就是围观,事来,人聚;事了,人散。
流量不死,“杀人”不止。
这一幕幕乱象就是一场场流量的狂欢,源于资本,起于喧闹,归于羞辱。
这其实是文娱市场中饭圈经济文化的衍生物。
现如今世界范围内的文娱市场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多方协议垄断型”,它有比较成熟的竞争机制,以欧美国家为主。
第二类是“寡头垄断型”,它的竞争机制并不成熟,以韩国为主。


对于第一类,由于该种形式下垄断协议的主体较多,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选择产品的类型比较丰富。
但对于第二类,由于文娱市场被仅有的几家大寡头公司垄断,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产品较为单一。
寡头垄断使得市场进入一潭死水,压根不需要再通过创新等方式增加自己提供的文娱产品来获取利润。


而只需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控制甚至“洗脑”,便能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获取极大的利润。
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割韭菜”。
观察我国目前的文娱市场,显然是选择了距离较近的韩国模式。


在理想情况下,在韩国模式下的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会出现增长缓慢,停滞,甚至逐渐消失的趋势。
但是,资本的魔力就是能把将消费者变为粉丝。
其手段就是抛出“饭圈文化”。
也就是说,资本通过各种活动,为粉丝营造出和偶像之间是融为一体的整合体,甚至是虽然没有血脉关系但是精神可以相互融合的“大家庭”。


这样粉丝们就不再将自身购买商品的行为视为单纯的经济行为。
他们通过消费偶像产品等,例如购买单曲、为主播打赏等等。
以此确信自身与偶像产生了某种精神连接,从而获得与宗教朝圣类似的精神满足。


他们认为只要为爱慕的偶像购买更多的商品,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联系就会更为紧密。
自己在偶像心目中就会有更亲密的印象和地位。
尽管上述想法只是粉丝自身的臆想。
但是这一切,无疑是资本力量最喜闻乐见的。


流量越高,粉丝越狂热,利润收入就越多,偶像的影响力自然越来越大。
然后,吸引更多的粉丝的加入,滚雪球一般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粉丝群体,还是直播网红,都不过是资本赚取利润的工具而已。


5
这种模式的弊端已经不枚胜举,那么其有没有可能改变呢?
尽管在韩国,这种模式将长期存在。
但在中国,则不尽然。
在我国,粉丝群体虽然作为消费者,但其在消费者中所占的比例并算不上能够起决定性作用。
以消费者群体为主导打破现在文娱产业垄断模式,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从近几年对劣迹艺人的声讨,到对流量的声讨,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在新华社怒批无良自媒体后,抖音快手也在不断的下架相关视频去降温。
在2月28日抖音发布了一篇公告,表示将会打击蹭热点、过度消费当事人的内容。
短短3天的时间里,总共处理了52个与拉面哥相关的直播间,同时也处置了202个冒充拉面哥的账号。


毕竟捧红一个人有一定的阈值,过了这个阈值带来的更多是一种人性恶的狂欢,对平台并无多少商业价值。
拉面哥终于有望回归平静。
记得从2014年开始国产烂剧开始呈井喷式发展以来,我们受够了韩流,受够了流量明星,受够了平台上的各路妖魔鬼怪丑态百出,更受够了流量资本的洗(wei)脑(shi)。


我们对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娱产品已经接近容忍极限。
所以,才会有今天强烈的反弹,才会有一呼百应的大面积声讨和扒皮。
因为,我们坚信,网络留下的是时代的烙印,反映的应该是公众的心声。
而不是一哄而上的乱像和毫无底线的秀下限。
这绝不能成为这个时代有说服力的注脚!

欢乐马 发表于 2021-3-16 01:26:14

请收下我的膝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蹭流量的无良自媒体,到底还要毁掉多少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