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在线 发表于 2023-6-15 17:02:45

因50万元!滨州两亲戚反目闹到法院!

近日,滨州开发区法院寄情于法、以法唤情,成功调解了一起名为民间借贷实为合伙纠纷的案件,而案件的当事人系亲戚关系,案件的妥善处理在解决了双方经济纠纷的同时,也修补了双方当事人的亲情裂缝,“小案件”办出了“大情怀”。
借贷还是合伙?
被告李四(化名)实际系原告张三(化名)的外甥。
2022年底原告张三向滨州开发区法院提起了对被告李四的民间借贷纠纷。张三称2017年10月、2022年2月李四以做生意需要资金为由,分别向张三借款7万元和50万元,张三以转账形式交付。
因张三家中有事急需用钱,多次向李四索要,但李四均以各种理由未偿还张三,故诉至法院要求李四偿还50余万元借款本金。
但张三向李四转款50万元,并没有借条等借贷凭证,法院受理该案件后立即依法对双方送达了相关诉讼文书,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案件处理过程中,李四以双方系合伙关系进行抗辩不认可存在借贷关系并提交了相应证据。
虽然原被告为亲戚关系,但双方对法律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借贷存有争议,且矛盾很大、成见很深,难以调和,若不妥善处理将造成更深的感情裂痕。法官调解化解纠纷,修补感情裂缝
承办法官在与原被告分别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张三、李四原合伙经营筛网,后因疫情原因导致停产。后李四用场地和设备自己经营,张三未再参与经营,李四停产后张三将设备卖掉,双方并没有进行合伙清算。
该案在双方存在合伙关系的情况下,无法查明双方是否存在借贷合意。另外,根据双方对于合伙的陈述,李四确实应向张三支付部分款项。承办法官考虑到该案无论如何判决都将进一步激化矛盾,损害双方的亲属关系,让双方握手言和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承办法官多次同张三面对面沟通,讲明该案的法律关系与相关法律规定,告知张三降低自己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可能存在的不利法律后果,同时从亲情角度出发,同张三拉家常、解心结,劝说张三作为长辈先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承办法官多次电话联系李四,并多次将李四叫到法院,从法理、情理和传统伦理与被告沟通,在法律规定上向李四讲明不论基于何种法律关系终将承担付款责任,并且将失去亲情关系造成难以修复的后果,从何种角度考虑都得不偿失对其不利。
该案经过承办人几个月十几次的拉锯式、不间断、各种形式的调解,最终双方以43万元的付款数额签署调解协议,李四当庭支付张三15万元,双方言归于好。该案的成功调解既解开了当事人的“法结”,又解开双方了“心结”,修复了双方的亲属关系,促进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滨州开发区法院始终坚持溯源治理、多元解纷、调解优先的原则,切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情理与法治相融合,将传统道德与法律规定相统一,刚性司法的同时坚持柔性司法,充分彰显司法的力度和温度,让老百姓 “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努力实现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50万元!滨州两亲戚反目闹到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