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一地挖出康熙年间文物!
惠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曾哺育了享誉世界的兵圣孙武、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等名人先贤,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鲁北首邑”“燕齐门户、神京锁钥”之美誉。
说起惠民历史人物,就在25日,惠民建委路口南关街施工现场挖出了康熙年间的功德碑,同时还有一个底座,石碑上刻满了文字,最上面的4个字是“性敦行厚”。
碑文内容显示,功德碑为李之芳后代所建,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目前施工方已经将出土石碑、底座移交文物管理单位。
李之芳,根据史料记载,山东武定人,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臣。他一生战功赫赫,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整顿吏治方面,都非常出色。而与之相关的还有一轶事典故——仁义胡同。
相传,当时李阁老家中大兴土木,将原来与北邻只有四尺宽的胡同占去了一半。北边的高家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其亲家与阁老同朝为官,官位虽不及李家高,但权势也挺大。高家见李家如此霸道,也不示弱,就将南墙推倒,也向南伸出了一墙,本来就不宽的胡同堵了个严严实实。周围的百姓因惧怕两家权势,敢怒不敢言。两家人因争抢地方各不相让,县衙也不敢管。
后来李阁老知晓此事,以一首诗解决了纷争。“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李家就按照李阁老的意思,不但将原来向北移出的一墙挪了回来,又主动向南挪了一墙。高家知道后,称赞阁老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也仿照办理,向北挪了一墙。这就使本来只有两墙宽的胡同变成了六尺小巷,不但行人能走了,还能通马车。当地百姓看在眼里,都十分高兴,便把这条胡同取名“仁义胡同”。
本次新发现的李之芳后代石碑,丰富了惠民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现状,是惠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