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辈子的积蓄都被骗光,你的老年生活该怎么度过?”同事的老岳父,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不到4000元,近十几年来迷恋保健品,轻信骗子的甜言蜜语,把多年积蓄的二十几万块钱被骗得家徒四壁片甲不留。他爱人作为长女,三番五次地劝老父亲,不要再迷恋这些骗人的保健品了,而其父却振振有词:“我的钱用你管了?我都扬(邹平话:同扔)了它,也用不着你管!”如今,其父已80多岁,老伴儿前几年没了,积蓄几乎都被骗光了,唯一的房子也被二女儿趁机哄骗过户自己名下。相信留给老人的将是难熬的孤苦岁月和伶仃时光。
同事的老岳父三个女儿,原籍山东邹平,原本应该有一个非常好的归宿。年轻时在内蒙当过兵,1980年转业到地方。分配到一家轻工企业,新建单位福利待遇都挺高。由于从部队转业,又是党员,所以安排到经营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后企业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也赶上退休了。尽管工资不是很高,却也略有积蓄。三个女儿出嫁基本没有花他的钱。作为大女婿,同事聊起岳父的养老问题,就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他多次规劝过岳丈,千万把积蓄存好,留着将来养老所需。孩子面前更一碗水端平,谁要钱都要慎之又慎,不要听信孩子们的一面之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把养老金随便赠与,这样既会让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对老人的将来也不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老人退休后竟然摇身一变,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意孤行迷恋上了保健品。听信保健品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人家认他“干爹”,他就默认人家为“干儿子”,几年时间寥寥无几的积蓄被所谓的“干儿子”骗的鸡飞蛋打水尽鹅飞。据同事讲,逢年过节送给老人的花生油,他都会骑着三轮到集市上卖了,再去买保健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
随着老年网民快速增长,针对老年人的网络套路也逐渐增多。2021年9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超四成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近四成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
天津市社会学会会长张宝义认为,老年人是互联网领域的“年轻人”,也是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面对复杂的网络套路,往往难辨真伪,一旦放下戒备心理就容易上当受骗。
通过同事岳父的案例,我们认为现今老人被骗,有其多种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点:
一是贪生怕死型。据说同事的岳父,在没有退休时,身体非常好,就整天琢磨让女儿照护。后来有了糖尿病,就开始整天吓得唉声叹气。近70岁时,又患上轻微脑血栓住院,至此意志消沉整天以泪洗面。轻信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忽悠,保健品包治百病,落入圈套。
二是明知故犯型。自退休到不能自理的十几年时间里,同事的岳父分明知道所买的保健品根本没有什么疗效,甚至对身体起反作用,但是依然瞒着家人继续与保健品销售人员暗度陈仓,沉浸在被人“忽悠”的甜梦里。花了两万多买的“药用床垫”就是如此,铺了没有几天就“束之高阁”,扔到储藏室里不再过问。
三是贪图便宜型。最初涉入保健品时,在物质上,销售保健品的男男女女用鸡蛋、挂面、拉舍尔毛毯、理疗器等不值钱或者已经过时的小玩意趁搞活动之机,拉拢这些爱占小便宜的老人,给其洗脑。等他们上钩,便根据摸清的家庭状况,从精神上各个击破。拜其老人干爹干娘,充当孝子,套取老人钱财。一旦得手便溜之大吉不见踪影。
四是破罐破摔型。许多迷恋保健品的老人与儿女都多多少少心存芥蒂。保健品销售人员见缝插针,渔翁得利。而老人不辨黑白,不明就里,认贼为子靦颜事仇。做些仇者快亲者痛的事情,将自己的儿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将油嘴滑舌甜言蜜语的坏人当做知己朋友。甚至有意识要将钱挥霍殆尽,扬言不给儿女存留。其实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老无积蓄,老无所依。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的《智囊全集》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据说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视为至宝倒背如流。《智囊》里有这样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这句话真的是道尽人生,说透了人性,用在这些迷恋保健品的老人身上非常恰当。所谓可怜之人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也一定是由于自己的盲从、轻信或失误造成的,而这些失误或过错即是可恨之处。
目前,保健品市场已经有较大改观。治理保健品市场之乱,关键是要监管关口前移。监管应该跑在问题前面,只有强化事前监督才能防患于未然。
我们衷心希望保健品骗子能够尽快绝迹,固执的老人能头脑清醒迷途知返。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