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秦皇河国家湿地生态提升项目湿地修复及保护技术中心工程于9月11日完成钢结构最后一片网壳吊装。总计111片网壳全部吊装完成,这标志着施工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湿地修复及保护技术中心工程是滨州市重点工程,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高低起伏造型复杂的钢结构网壳建筑。钢结构屋盖由双曲面箱型梁焊接而成,节点类型多样,制作精度要求高,共8000多个测量控制点,焊缝长度总计26000米,施工难度大。工程南北跨度280米,东西宽200余米,5个单体状如水滴,又似5颗珍珠流淌于秦皇河畔,造型在国内首屈一指。
湿地修复工程是黄河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州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工后将为滨州市民提供一个集植物科普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绝佳场所。项目部始终秉持着“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克服疫情和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管控,确保项目安全稳定推进。
延伸阅读:
探访在建滨州植物馆项目
六颗珍珠流淌于秦皇河畔
入夜,在秦皇河国家湿地生态提升工程滨州植物馆项目工地,在巨大的钢结构穹顶之上,焊花点点,灿若星辰,灯光摇落,照亮夜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确保7月底钢结构屋盖顺利完工。
滨州植物馆项目位于滨州市区长江五路以南,新立河西路以西,隔渤海十八路与即将完工的黄河三角洲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滨州新会展中心)遥相呼应。按照计划,项目将于今年年底交工。届时,一座极具艺术感、造型国内绝无仅有的室内植物馆及市民中心、公园将向滨州人民献礼。
6月6日,记者走进滨州植物馆项目工地,六座单体建筑钢筋混凝土管桩承台拔地而起,曲面结构的钢结构屋盖正在安装和焊接过程中。抬头仰望,网壳屋盖动感、科技感十足,犹如进入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未来世界。
施工方中国一冶秦皇河国家湿地生态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赵福俊介绍,滨州植物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综合服务中心大厅、接待中心、四季植物温室、湿地修复展厅、植物科普体验馆、城市展馆六个单体建筑组成,通过钢结构网壳屋与玻璃幕墙盖连成一体,高低起伏,造型复杂。
六座单体建筑呈反转的“L”型排列,南北跨度280米,东西宽200余米,就像六颗不规则水滴,又如六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流淌于秦皇河畔。
植物馆项目从去年10月正式开工,今年4月30日,钢结构屋盖第一钩顺利吊装。“这个项目难,难就难在钢结构屋盖上,屋盖是多曲面造型,从外观来看,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屋盖有6500多个标高点,高度从22米到3米不等,跨度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