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惠民专区党政领导机关由惠民县城迁驻北镇,那时的北镇是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镇,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全市(区)的政治中心。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北镇的城市建设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程度,时光流转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1980年3月,北镇改为镇建制,建立北镇人民政府,这为城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滨州市,县级滨州市的建立,更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1987年2月,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县级滨州市。
,滨州市挂牌,第一任书记王宗廉和市长张执政对表看时间 ↑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从此,北镇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滨州市;2001年1月11日,地级滨州市召开第一次“两会”
中共滨州市委揭牌仪式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以【2000】59号函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原县级滨州市改为滨城区,滨州市辖原滨州地区的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和新设立的滨城区,实行市领导县(区)的体制。随后,省政府于7月18日下发了关于撤销滨州地区和设立地级滨州市的通知。
2001年1月11日,滨州撤地设市仪式举行。(转自滨州网)
撤地设市,是滨州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滨州人民久久盼望的一件大事。为将这件大事办好,滨州成立了由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级滨州市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地点,及时研究有关事宜,确保撤地设市工作按照法律程序,依法进行。
2001年1月11日,滨州撤地设市仪式撤地设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中共滨州市委的成立。2000年12月16日,滨州人民盼来了这件大事。当天,地级中共滨州市委、市纪委成立,并进行揭牌仪式。老地委大院北大门,换上了“中国共产党滨州市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两块崭新的牌子。撤地设市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召开“两会”。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将依法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要设立市政协委员会,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001年1月11日,滨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第七届滨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按照有关规定,地级滨州市的第一次“两会”,沿用了原县级滨州市的届次。在这次“两会”上,近800名代表、委员,满怀使命感、责任感,认真履职,选举产生了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审议了有关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滨州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从这一年起,“两会”进入了市民的政治生活。“两会”闭幕后第二天,滨州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标志着新成立的地级滨州市政府正式运行
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现场1月16日,“两会”闭幕的第二天,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在滨州影剧院隆重举行。省、市领导和市直及滨城区工、农、商、学、兵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滨州市成立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大会上,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滨州市人民政府、政协滨州市委员会相继揭牌。随后,滨州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常务会议,标志着新成立的地级滨州市政府正式运行。撤地设市,组建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的政权组织,实行市领导县区的体制,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滨州的发展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乘着新世纪到来的东风,备受鼓舞的滨州人民大干快上,滨州各方面发展都进入快车道。撤地设市,顺应了滨州新世纪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尾闾,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新中国成立后,滨州名称几经沿革。1950年撤销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设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1961年1月撤销淄博专区恢复惠民专区,1967年2月惠民专区更名为惠民地区。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2001年,撤销滨州地区,地级滨州市挂牌成立,撤销县级滨州市,滨城区挂牌成立,市政府驻新设立的滨城区。滨州市建立后,先后于2001年4月成立省级滨州经济开发区,2008年成立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成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2014年12月沾化县撤县设区,2018年10月邹平市正式挂牌成立,现辖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两区一市四县和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 |